刘长记(中)。记者 包书平 摄
福州新闻网9月26日讯(记者 张志滨)闽侯桃田村,说近,距市中心约13公里,到荆溪镇6.6公里;说远,四面环山,一路坑坑洼洼,曾是福建省城工部工作会议所在地,在地图上都不容易找到。
这个村财收入为零、村民平均年收入不到800元的穷村子,刘长记在村支书岗位上一做就是33年,成为闽侯县资历最深的村支书之一。
圆领T恤衫、卷到膝盖的长裤、人字拖凉鞋,一脸黝黑的刘长记笑着说,如今的桃田村已是翻天巨变,尤其在最近这六年:农业总产值突破500万元,村财收入达到8万元,村民平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7000多元,每年以1000元的增幅增加到元。
“地里没收入,那就上山砍柴木,水土一流失,地里就更贫瘠。”刘长记回忆,曾经的桃田村,一度都在这个死循环里绕啊绕,很难找到发展的出路。
村民急,村党组织也急,刘长记更是急得一直没能睡好觉,“一定要想个法子破解贫困问题啊。”
直到1999年,临近的大湖乡有农民种起反季节蔬菜。刘长记和村党组织成员们一商定,一亩地年产水稻几百斤已属不错,一百斤才卖18元,要是种蔬菜,可以轮作三次,将大大提高村民收入。
想法是有了,但是,没技术、缺资金,怎么办?
那要“走出去”也要“请进来”。刘长记立马带着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的一批人到其他乡镇学,到他们的大棚里看;同时,他们把省农科院、县科协甚至是卖农药的店主请到村里讲课、到田里教学。
穷,所以不少村民不敢冒险,这就要有带头人。刘长记就带着村两委干部先做,看到新尝试赚钱了,村民们就一家跟着一家种新品种。很快,蔬菜种植日渐形成规模,面积已扩展到500多亩。
“冬天种莴笋,销往浙江、山西一带;春天种白菜,在广东、福建莆田最受欢迎;夏天可以种苦瓜、黄瓜、长角豆等,一采摘就被超市订购一空。”刘长记说,尤其是最近五年,村民年均收入每年增加了1千多元,大伙儿再也无需出门打工,就靠家门前的人均一亩地,就能过上好日子。
但是,仅靠种菜、卖菜,绝不是村民致富的长久之计。
就在这两年,刘长记又让桃田村农业再次升级。通过引进名优蔬菜品种和种植新技术,金线莲、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在桃田村成功试种,获得了良好收益。刘长记告诉记者,目前全村共种植金线莲20万株、铁皮石斛13万株,为增加农民收入再“加”了一次“油”。
最让刘长记感兴趣的,是桃田村丰富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古迹。“我们有响当当品牌的龙山会议纪念馆、汉朝时期遗留下的威武石狮、桃田书院、华光大帝庙,还有千层登山石阶、龙潭、一线天瀑布等自然风光。”刘长记如数家珍地说。
作为市党代表,刘长记希望,能把桃田村的致富经介绍到更多的乡村去,对于桃田村,他希望今后能建设成为既是红色文化旅游基地,也是一个环境优美、和谐宜居、生活富裕的“世外桃源”。“通过吸引更多的学校、企事业单位的游客,扩大桃田村的影响力,也让他们留下脚步,带些好吃的瓜果蔬菜,肯定又能带动农民增收。”
如今的桃田村,林木成荫,瓜果正熟,农民们刚收割完水稻,又准备平整田地,等待莴笋下地。